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心得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尽管书中还存在一些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痕迹,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更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起点。其中,关于“异化劳动”理论,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异化概念批判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社会关系。他认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不过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异化——客体从主体中分离和独立出来进而奴役和支配主体的行为。在这种异化的关系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他从四个方面来阐明这种异化的劳动。
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本可以通过自然界获取可进行劳动的生活资料以及满足自我生存的生活资料,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生活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为了获得生活资料,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就得进入工厂,成为工人。请注意!从这一刻开始,异化便发生了。工人所获得的仅仅是他的劳动产品中极其少的以维持他作为肉体的主体的那部分产品,而绝大多数产品便被资本家所享有,并且这些产品会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正所谓“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
其次,工人同自己的生产生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在异化的劳动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仅仅是作为一种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体现在劳动这种生产活动上,而这种生产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本质便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积极的劳动。但是,由于异化,使人的这种活动充满了被动性、不自觉性,使自主的、自由的活动蜕化为一种手段,一种仅仅用以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手段。“因此,人具有的关于自己类的意识,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他来说竟成了手段”。
最后,人同人的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以及他们自己的活动以然都不属于他们自己了,而是属于另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是谁呢?资本家。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即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便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原因,并为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指明了方向,即“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
上一页
上一页